黔西南“農民藝校”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送文化 種文化
黔西南“農民藝校”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
送文化 種文化
秋分時節,清晨的陽光剛灑向樹梢,興義市萬峰林街道雙生村的文化廣場上,悠揚的樂聲便響起。八音坐唱愛好者郝穎低頭調試月琴,指尖輕撥琴弦,每一下都透著專注;不遠處,布依八音團隊成員李興蘭正跟著州文化館老師的調子,一字一句揣摩唱段,嘴角不自覺跟著旋律輕動……
由州文化館主導創辦的“農民藝校”,是貴州省唯一入選中宣部全國“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州文化館采取這樣尋常卻又鮮活的方式,讓布依族文化在基層煥發出勃勃生機。
2023年以前,“八音坐唱”這門布依族古老藝術,僅存于村里老人的記憶和部分非遺傳承人手中。年輕人多半外出務工謀生,留守村民對它沒有半點熱情。州文化館館長王民杰第一次帶隊到村子調研時,村民們一句:“咋學啊?我們連哆來咪都分不清,學了也沒用!”直白地道出了心里的顧慮。
為讓傳統手藝重新“活”起來,州文化館緊緊錨定“康養勝地、人文興義”城市定位,正式開啟了興辦“農民藝校”的探索。授課老師們沒有急于開課,而是先從喚醒文化記憶入手,派出該館器樂培訓部主任劉衛東等專業老師走進雙生村現場演繹。當劉衛東拉起牛骨胡,隨著《布依族古歌》的旋律緩緩流淌,在場不少村民那份塵封多年的文化情愫,就此被重新喚醒。
在這份情感共鳴的鋪墊下,州文化館順勢提出“學技藝、上舞臺、能增收”的核心思路,并承諾免費教學、對接演出機會。這番話,既解答了村民“學什么、怎么學”的困惑,又戳中了大家“學了沒用”的顧慮,原本揣著猶豫觀望的村民,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真正動了學習的心思。
這份貼心規劃,很快得到上級部門的有力支持。“咱們‘農民藝校’項目獲得了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充分肯定。2025年下撥的25萬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金,我們全用在了刀刃上,修場地、買服裝、補樂器,每一分錢都花在了村民心坎里。”劉衛東的話語樸實而真摯。
而“送教上門+文旅融合”的創新模式,也成了“農民藝校”的核心特色。
“剛開始,就7個人報名,還全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冷清得很。”回憶起最初的場景,劉衛東記憶猶新。
如今,“農民藝校”的培訓早已形成固定節奏:每周一,劉衛東和舞蹈老師準時帶著教材,先去樂立村教村民跳民族舞,再趕去魚龍村教“八音坐唱”;到了周二,又轉場雙生村、納錄村,把相同的專業教學送到兩個村的村民身邊。
據了解,2025年1月以來,這樣的培訓已累計開展132場,覆蓋4820人次。曾經對藝術陌生的村民,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跟著專業老師學習:老人學唱腔、中年人練樂器、年輕人跳舞蹈。村里的廣場和文化室里,樂器合奏、排練的身影日漸增多,文化氛圍愈發濃厚。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份文化活力還悄悄帶火了當地旅游。去年和今年暑假,州文化館還專門在納錄、樂立兩個村舉辦了少兒美術培訓班。孩子們的畫作展出后,成了景區里獨一無二的“鄉土文創”,深受不少游客青睞,爭相購買當作伴手禮。這個原本只是教孩子畫畫的課堂,如今成了文化賦能旅游的小窗口,既留住了鄉村里的文化韻味,也給旅游增添了新亮點。
變化悄然間浸潤著每個參與的村民。
起初,雙生村村民郝穎只是來湊熱鬧,沒過多久,她卻被“八音坐唱”的旋律深深吸引。從識譜、練聲起步,郝穎每天都雷打不動來排練,半年后不僅成了培訓班骨干,還牽頭組建了雙生村文藝隊。
“以前總覺得文化是城里人的事,現在才知道,咱布依族人的歌也能唱給全世界聽。”郝穎的話語里滿是對民族文化的自豪。
目前,像雙生村這里的鄉村文藝隊,已在萬峰林沿線村寨多點開花。
培訓是基礎,給村民搭建創收舞臺才是留住文化的關鍵。為讓村民“學得會、有處演、能掙錢”,州文化館主動對接萬峰林景區,量身打造“舞動山水 民族文化進景區”演出項目。
2025年春節,雙生村文藝隊迎來首次登臺演出,當改編后的《八音坐唱·萬峰情》一經唱響,便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拍照,掌聲與歌聲在峰林間回蕩。不少演員下臺后還羞澀、靦腆地攥著衣角,難掩緊張和激動的心情。
據統計,2025年以來,雙生村文藝隊僅在景區就演出8場,加上各類民俗展演,隊員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多元。上半年,萬峰林沿線5個村寨通過“農民藝校”帶動文旅增收80余萬元,惠及200多戶村民。游客們紛紛稱贊這種表演“有鄉土味、有煙火氣”,而村民們也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更可喜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轉變。
以前農閑時,大家總愛湊在一起打牌閑聊。現在一有空,就往文化廣場跑,排練、琢磨節目成了新風尚。納錄村的繡娘們學了州文化館舞蹈老師劉曉莉教的民族舞蹈后,把舞蹈里的動作繡進服飾,“文化+手作”的產品銷量比以前翻了番。魚龍村的孩子們跟著暑期繪畫班學畫萬峰林,作品在景區展出后,成了游客爭相購買的“寶貝”。州文化館通過舉辦“農民藝校”培訓班這一創新舉措,真正讓文化惠民落到了實處。
“農民藝校”的成功實踐,為州文化館探索鄉村文化振興打開了新思路。王民杰介紹,目前州文化館正在全面推行“1+N”分校模式,以萬峰林的“農民藝校”為核心校,在周邊鄉鎮布局10個分校,通過“核心校派師資+分校育骨干”的聯動機制,將文化培訓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讓更多村民從中受益,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截至目前,“農民藝校”學員已創作12個原創節目,其中5個入選州級群眾文藝精品庫,《最美不過雙生村》《唱唱家鄉蛋炒飯》等作品既保留文化精髓,又融入現代元素,讓古老藝術更鮮活。
傍晚的雙生村,隨著“農民藝校”的排練聲再次響起,婉轉悠揚的《迎客調》穿過稻田,飄向遠處的村寨。這歌聲里,有布依族文化的代代相傳,更有鄉村振興的蓬勃希望。
正如王民杰所說:“我們不僅是‘送文化’,更是在‘種文化’。只要‘農民藝校’的種子扎了根,繁花終將盛開,就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韋歡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