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盤江路小學開展專題培訓 破解校本教研“被動執行”困局

10月21日,興義市盤江路小學圍繞“校本教研途徑與方法”開展專題培訓,該校省級骨干教師、州級教學名師、高級教師張宏以“從‘被動執行’到‘主動設計’”為核心,分享教研組長牽頭打造高質量校本教研活動的實踐路徑,為該校教研工作帶來一場聚焦教學痛點的“實戰指南”。
培訓中,張宏首先點明校本教研的核心價值——作為連接宏觀教育政策與微觀課堂教學的“橋梁”,它能精準適配不同學校的學情與師資差異,解決“統一教研模式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難題。其本質是“靠自己學校的人,解決自己學校的問題”,需立足校本性、實踐性、自主性與合作性四大特征,始終圍繞“學生中心”“教師主體”“問題導向”三大理念展開。
針對教研組長最關心的“如何落地”,張宏提出“點面結合”的核心途徑。“點”上通過教師個人反思、3-5人微課題研究(如“繪本閱讀提升一年級表達能力”)實現小問題快突破;“面”上依托“五定”集體備課、主題式觀課議課、月度主題研討及校際“同課異構”,推動教研全覆蓋。同時,他給出四步實操法:通過問卷、課堂觀察找“真問題”,結合目標與分工定“實方案”,聚焦問題解決做“深過程”,整理案例與方法落“真成果”,形成完整閉環。
現場分享的兩個典型案例更讓教師們感同身受:某小學語文組通過《草房子》整本書閱讀教研,形成可復用的教學流程與任務單模板;某小學數學組針對計算正確率低的問題,設計10個趣味教學游戲,使正確率提升15%。“這些案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既有方法又有效果,特別有參考價值。”一位參會教師說。
張宏特別提醒,教研組長需警惕形式化、兼顧老中青教師優勢、重視成果轉化,讓教研從“走過場”變為“真解決問題”。“教研之路無捷徑,但每一步探索都算數。”他在結尾呼吁,讓校本教研真正扎根課堂,成為賦能師生成長的有力支撐。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要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晏華在總結時對本次教研培訓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剖析了學校教學質量上下浮動情況,并對后期工作進行了具體指導。此次培訓不僅厘清了校本教研的核心邏輯,更提供了可落地的實操工具,為該校教研質量提升注入了新動能。
(張興 張宏)
責編:王湛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