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橋激活貞豐“橋經濟”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通車在即,為貞豐縣旅游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通車后,貴陽至貞豐車程將縮短1.5小時,聯動黃果樹、雙乳峰、三岔河等景區形成“一小時旅游圈”,沿線民宿、酒店及特色旅游項目將迎來發展黃金期。

一橋飛架,深山古村借“橋”生金。在貞豐縣平街鄉花江村,觀橋位置極佳的橋緣居民宿已成網紅打卡點,17間客房在通車前夕預訂一空。
“天天盼著大橋通車,橋通了人流量就更大。很多人從北京、上海、重慶、江蘇等過來的游客來村里面,就為拍攝建設中的大橋。”花江村橋緣居民宿老板林國權說。

大橋的建設點燃了平街鄉的發展希望,多業態共振從“過境地”到“目的地”,平街鄉不斷完善設施,筑巢引鳳,吸引外地客商到平街鄉投資興業。
“我看到平街以后的發展,旅游業值得我投資,在我心里總覺得值得我投資超市、民宿、臺球、藥店、母嬰店整體打造這一塊,看好平街的前景。”湖南客商宋智紅說。

“大橋通車后,讓我們平街鄉‘橋’見鄉村振興新希望,這不僅是交通的變革,更是發展理念的跨越。我們依托‘橋旅融合3.0’戰略,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服務保障、帶動就業等方面,全面推動旅游產業化發展。”貞豐縣平街鄉黨委書記張德林說。
昔日茶馬古道上的花江鐵索橋,如今見證著“橋”聯產業帶來的升級。村民紛紛開辦農家樂,推出特色菜品,外出務工者也返鄉創業。村民梁再芳看準商機回鄉經營農家樂,地道的布依族風味讓生意紅火。
“世界第一高橋在我們村這里,游客量越來越多,我的這個農家樂生意越來越好,這是我們發展的機遇。”花江村農家樂老板梁再芳說。

面對村民創業熱潮,平街鄉統籌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串點成線提升配套與服務,力促“流量”變“留量”。
“目前,我們修繕了古驛道等文化景觀,新建觀光步道10公里、民宿4棟、農旅融合交易平臺18個、停車場3處,同步完善飲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引進客商開設特色餐館9家、賓館2家、民宿3家、綜合購物超市3家,新增個體商鋪144個,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張德林說。
花江村坐擁北盤江大峽谷、茶馬古道及濃郁民族風情,資源得天獨厚。除沿江步道修建和茶馬古道修繕外,觀景臺、休息驛站也在同步推進。這段時間,花江村鄉村旅游配套基礎設施正在搶抓工期,自項目啟動以來,當地村民踴躍參與務工。
“現在我們做的是沿江步道的擋墻,為了趕工期,每天都有一二十個工人在崗作業。”平街鄉花江村沿江步道施工工人余正福說。

“世界第一高橋開通后,交通更便利,游客能舒心觀賞村寨、江景與大橋,為鄉村旅游發展筑牢根基。”貞豐縣飛虹管理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陳揆權說。
曾是重要通道的花江鐵索橋,如今成了大橋的“前沿觀測站”。橋頭小吃攤整齊排開,香氣四溢,大橋未通,“磁吸效應”已顯,慕名游客讓峽谷煙火氣升騰。
“對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一直有一種崇拜之情,看到這座大橋之后,感覺心情很激動,讓我想起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我吃到品嘗到了當地江里的小黃魚,感覺很不錯,口感很脆。等到大橋開通的時候,我還會再來,我還想在這里再品嘗更多的美食。”遼寧省游客李志錕說。

大橋帶來的人流量,為花江村及周邊村民開辟了新營生,依靠傳統耕作的村民敏銳地抓住機遇,將自家的拿手好菜、峽谷風味搬到了橋頭,小攤位承載著增收期盼。
“政府來幫我們整攤位,整水、整電樣樣都通了,關心我們發展,我租了門面做點生意,這里游客越來越多,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平街鄉花江村村民梁昌琴說。

花江峽谷大橋將打造國內首個集“橋梁觀光+運動體驗+旅游服務”于一體的橋旅融合綜合體,徹底激活峽谷古村。“世界第一高橋+紅色文化+民族風情”組合,使平街鄉躍升為旅游熱門地。
“下一步,平街鄉聚焦‘世界第一高橋’旅游IP,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用好用活鄉村生態資產,大力發展‘橋經濟’,積極探索‘紅色+橋旅+文旅+農旅’融合發展路徑,不斷豐富旅游業態,促進就業和產業升級,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張德林說。
大橋通車倒計時一個多月。作為國內首個“橋梁觀光+運動體驗+旅游服務”橋旅融合綜合體,預計年接待游客突破200萬人次。燈光秀、水幕劇場等夜經濟項目將于國慶節前投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
來源:貞豐新聞 作者:汪貴寶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