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兩山”理念的生態富民答卷

白層鎮的火龍果園區內,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 通訊員 汪貴寶 攝
盛夏的黔西南,山水如畫,綠意蔥蘢。
興義市萬峰湖,兩岸青山隨波輕漾;周壁國有林場的濃蔭下,菌藥在沃土中悄然生長;貞豐縣白層鎮的火龍果園區內,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果農的笑聲浸滿著果香漫向遠方;安龍縣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的巖壁上,躍動的身影與清風撞個滿懷;興義市峰兮·洞穴民宿中,洞壁光影流轉間,游客卸下一身疲憊……這生機盎然的圖景,正是黔西南州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交出的生態富民答卷。
近年來,黔西南州始終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在保護中謀發展,在發展中促保護,讓生態“含綠量”持續轉化為發展“含金量”,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在金州大地徐徐鋪展。
萬峰湖,作為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的一顆璀璨明珠,既是“西電東送”的能源要地,也是珠江三角洲的生態屏障。它因萬峰環繞而得名,不僅有“垂釣天堂”之雅稱,更享有“萬峰之湖,西南之最,南國風光,山水畫卷”之美譽。
曾經,受網箱養殖、非法捕撈等影響,萬峰湖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為了讓萬峰湖重煥生機,黔西南州打響了萬峰湖綜合治理攻堅戰:全面取締網箱養殖,清理水上漂浮物,加強生態修復,開展增殖放流……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讓萬峰湖的水質逐漸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在生態治理的同時,黔西南州還積極探索萬峰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生態漁業等產業,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
“以前養魚,一年到頭也就賺兩萬塊錢。現在開游船,每月工資加年底分紅,一年能有六萬多元,還不用擔心水質變差影響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在萬峰湖景區開游船的陳師傅說起如今的生活,臉上掛著笑容。
如今的萬峰湖,湖水清澈碧綠,兩岸峰林聳立,景色美不勝收,妥妥成了群眾心頭的“幸福湖”。
從治水到護林,周壁國有林場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增值的新路子。
位于興義市豐都街道的周壁國有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達92.97%,林木綠化率達98.6%,是貴州省第一批國有示范林場和貴州省綠化先進集體。
近年來,周壁國有林場緊扣“生態保護優先、產業發展充分、基礎設施完備、林區富裕和諧”現代化國有林場發展思想,因地制宜實施林場改革,讓生態優勢與經濟效益實現了有機統一。
在森林撫育提質方面,該林場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通過優化樹種結構、提升培育質量,逐步更替為生態效益佳、經濟價值高的樹種;運用大苗移植造林技術,擴大紅豆杉、香樟樹、南酸棗、毛紅椿等珍貴樹種的造林比例,推行針闊葉混交林種植模式,有效增強了森林活力。截至目前,林場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9488.4立方米,價值凈增2000余萬元。
在森林產業提效方面,依托國有林場示范建設帶動當地企業及群眾二次創業,實現森林產業多樣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引進企業打造以赤松茸、羊肚菌為主,灰樹花、木耳為輔的1000畝林下菌種植示范基地,帶動當地群眾就業6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由興義市綠茵草地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建成珍稀樹種苗圃基地100余畝,培育珍貴苗木32萬余株,帶動當地群眾就業47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切實讓“含綠量”向“含金量”轉變。
北盤江畔的低熱河谷則藏著增收致富的“甜蜜密碼”。
貞豐縣白層鎮地處北盤江畔低熱河谷地帶,這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種植高品質水果的天然沃土。近年來,白層鎮依托獨特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火龍果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讓小小的火龍果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走進白層鎮火龍果園區,一根根水泥柱上,色澤鮮艷、果實飽滿的火龍果掛滿枝頭。園區圍繞產業提質增效,在科學種植管護上下足功夫,農技人員深入果園,從土壤改良、種苗培育到病蟲害防治提供全面的技術指導,推動火龍果產業迭代升級,產量和品質顯著提高。
“我們從土壤改良、種苗培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下抓手,引入滴灌系統,既節水又增加產量。推廣生物防治方法,用誘蟲燈替代高毒農藥,果子品質上去了,成本還降下來了。”白層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曾昭周說。
“有畸形花一定要摘下來,因為畸形花長出來的果都是畸形果,達不到產品的要求,火龍果樁也只能留6個到9個果實,所以剩余的花要把它摘掉,拿到廠房做干花,干花一般用來煲湯,營養價值也很高。”白層鎮政府副鎮長楊明升說。
目前,在中國黃金集團傾力幫扶下,白層鎮火龍果園區建設了恒溫分選車間、加工車間等設施,提供固定用工和季節性用工崗位,讓周邊群眾在家門口端穩了就業“飯碗”。
“我是白層本地的,來這里上班,既能夠賺到錢,又能夠照顧家庭,我覺得非常好。”務工人員陳應輝一邊熟練地采摘火龍果,一邊笑著說。
隨著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火龍果產業從單一的鮮果種植銷售邁向果干、果粉、果花多元發展,成為助農增收的富民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從“賣果實”到“賣體驗”,安龍縣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則玩出了生態賦能的“新花樣”。
位于安龍縣篤山鎮梨樹村的安龍縣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是融合了極限運動、戶外休閑、旅游度假、餐飲會議為一體的綜合性山地戶外運動公園。這里,擁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巖壁資源得天獨厚,是一個讓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挑戰自我、釋放激情的絕佳去處。
“這里的環境非常好,設施也很完善,很適合開展戶外運動。”一位來自貴陽的戶外運動愛好者說,“公園內的山地自行車道、徒步道、攀巖場、露營地等設施一應俱全,諸多細節設計,讓戶外體驗愈發立體豐富。”
除了戶外運動項目,該公園還注重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在建設過程中,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做到生態與景觀相融合。同時,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將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園的建設和運營中,讓徒步愛好者、騎行達人亦或是極限運動挑戰者在運動休閑的同時,沉浸式感受自然野趣與人文底蘊交織的獨特魅力。
“我們通過舉辦各類戶外運動賽事和活動,旨在提升公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紛至沓來。”安龍縣山地戶外運動示范公園負責人吳斌介紹,公園還與周邊的旅游景區、農家樂等合作,不僅讓游客獲得更豐富的旅游體驗,也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特產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讓公園的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這種聯動發展的模式,既放大了公園的輻射效應,也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持久動能。
同樣,靠“獨特風景”走紅的,還有峰兮·洞穴民宿。
坐落于興義市則戎鎮長沖組的峰兮·洞穴民宿,依洞穴而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其成為眾多游客體驗特色住宿、親近大自然的熱門選擇。
峰兮·洞穴民宿巧借溶洞的天然肌理,在留存原始巖壁風貌的基礎上精研設計,讓恒溫系統、智能照明等現代設施與鐘乳石、暗河等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游客入住其間,既能擁享冬暖夏涼的愜意空間,仰望洞頂垂落的奇趣石幔,更能沉浸式體驗這份“穴居”帶來的獨特住宿風情。
“我們民宿的定位就是打造一個讓游客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夠放松身心、回歸自然的地方。”峰兮·洞穴民宿負責人介紹,正是循著這份定位堅守自然本真、巧融現代需求,自開業以來,不僅為游客提供了優質的住宿體驗,也帶動了周邊鄉村旅游的發展。當地村民開起農家樂、售賣土特產,曾經偏僻的村寨因游客增多而熱鬧起來,綠水青山間的“特色經濟”也讓當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萬峰湖的生態蝶變到周壁林場的綠色增值,從白層鎮的“甜蜜產業”到安龍公園的運動活力,再到洞穴民宿的別樣風情,黔西南州用探索實踐證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群眾臉上的笑容、手中的增收賬本。這片土地上,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畫卷正徐徐展開,生態富民的答卷,還在繼續書寫。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韋歡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