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黔協作助推興仁特色產業越做越大
田間地頭,21.2萬畝薏仁米喜獲豐收,農戶收割忙;養牛場里,膘肥體壯的肉牛正在寬敞規整的牛舍里悠閑地咀嚼著飼料;蛋雞養殖基地,一排排雞蛋正源源不斷地被傳送出來……
自2021年3月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結對幫扶興仁市以來,兩地整合資源,立足興仁資源稟賦,依托博羅市場優勢,通過資金幫扶、產銷對接、直采直供等方式,助力興仁市薏仁米、肉牛、雞蛋等特色產業越做越大,黔貨出山入“灣”,實現了協作共贏。
小薏仁長成萬畝大產業
“今年的薏仁米收成不錯,顆粒飽滿,種了50畝,按企業訂單收購價每公斤7元算,今年大概有6萬元的收入。”潘家莊鎮團結村薏仁米種植大戶路元友喜笑顏開地算起了增收賬。
作為全國主產區,今年興仁種植的21.2萬畝薏仁米迎來了大豐收,顆粒飽滿的薏仁米,不僅是農民增收的希望,更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這幾年,博羅縣一直在如何把興仁市薏仁米產業做大做強上下功夫。據統計,2024年以來,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2282萬元用于薏仁米種子到戶獎補、良種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設,在種植、加工、銷售等領域協同發力,從品質、研發、項目、加工、品牌、文化、效益等方面做優做強興仁薏仁米規模和品牌質量,共同打造薏仁米全產業鏈。特別是參與的興仁市國家農業現代產業園薏仁米交易中心建成后,將有效整合資源,促進產銷對接,最終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強。
此外,博羅縣不僅在種植環節給予支持,還通過粵黔協作企業,積極拓展市場渠道,讓興仁的薏仁米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據介紹,隨著薏仁米產業的不斷壯大,興仁市還積極探索薏仁米的多元化發展,開發出了薏仁米酒、薏仁米茶、薏仁米面膜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產品遠銷國內外,進一步提升了薏仁米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從“養牛糊口”到“養牛致富”
“過去養牛只是為了自家吃肉,現在不一樣了,養牛是個見效快的致富路子。”在興仁市潘家莊鎮坪寨村的大灣區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負責人陳朝富看著膘肥體壯的肉牛高興地說:“多虧了博羅縣的幫扶,讓我們有了技術支持和銷售渠道,現在養牛越來越有奔頭了。”
興仁市是“牛肉粉之鄉”,肉牛養殖業發達,2021年“興仁牛干巴”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在博羅縣的幫扶下,興仁市的肉牛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兩地以肉牛產業為核心突破口,全力打造“黔企出山”“黔貨入灣”的戰略橋頭堡。
據統計,2021年以來,興仁市共投入10463.84萬元用于肉牛產業,其中2024年以來累計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1360萬元強化肉牛產業建設。目前,興仁市已建成規模養牛場5個、家庭牧場460個,打造養殖示范鄉鎮2個、示范村22個,牛存欄7萬頭以上。而在東西部幫扶資金、技術的注入下,興仁市結合實際建立了循環農業養殖模式,探索出一條“秸稈(草料)-養牛-牛糞-雙孢菇-廢料-有機肥-還田-秸稈(草料)”的閉合生態鏈,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目前交易中心共有合作農戶約500戶,平均每戶通過這里賣出一頭牛,能比過去多賺300元至500元。”據陳朝富介紹,興仁市大灣區活肉牛保供交易中心與博羅縣的博興生態肉牛產業示范園緊密聯動,實現肉牛養殖、交易、屠宰、加工、銷售全鏈條發展,從而幫助周邊養殖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據統計,僅今年6月以來,已有1500余頭金州小黃牛跨越山海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餐桌上備受歡迎的“貴州味道”。
小雞蛋孵出大財富
“這里離家近,活也輕松,月工資3000多元,很知足了。”走進位于城南街道保駒村的蛋雞養殖基地,正在撿蛋的村民楊正平臉上洋溢著知足的笑容。
2023年,蛋雞養殖基地得到東西部協作資金376萬元支持,此后,發展進入“快車道”的同時,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我們引進了先進的自動化養殖設備,實現了自動喂料、自動飲水、自動清糞等功能,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降低了養殖成本。”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劉天濤說。
在東西部協作資金幫扶下,蛋雞產業實現了從傳統養殖到現代化養殖的轉型升級。據介紹,該基地目前存欄蛋雞數量為25萬羽,其中蛋雞15萬羽、育雛10萬羽。這些蛋雞每天能產出約14萬枚雞蛋,為公司帶來約3000萬元的年收入。
為進一步拓展市場,興仁市還通過粵黔協作企業,將雞蛋產品引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2025年,興仁市與博羅縣持續鞏固打造“薏仁米雞蛋”品牌,通過品牌化運營,提升雞蛋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黔粵攜手,特色產業越做越大。興仁薏仁米、肉牛、蛋雞等特色產業越做越大,為當地農民帶來實實在在收益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肖雄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