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項試點工作成效顯著
基本公共服務 為幸福生活“加碼”
—— 我州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項試點工作成效顯著
黔西南州以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有力提升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成效。便利地看病、托養、購物、休閑、乘車以及入學服務,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的管理格局,讓搬遷群眾在新的環境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服務標準體系 讓幸福生活有保障
秋日涼氣發。走進興義市灑金街道各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居住社區,一棟棟漂亮的樓房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在灑金街道南興社區的興義市繡娘專業合作社的加工廠里,縫紉機“噠噠噠”響個不停,負責人李美珍正在忙碌著。
“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顧著家。”這是灑金新市民居住區繡娘們的一句順口溜,也是李美珍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
2017年,李美珍一家搬遷到興義市灑金街道南興社區后,為了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有一份事業,萌生了在家門口創業的想法。在市婦聯、市人社局、灑金街道辦等部門的支持和鼓勵下,李美珍充分運用之前打工學到的服裝加工手藝,創辦了新市民繡娘合作社。六年來,李美珍不僅支撐起了自己的小家,還給新市民姐妹們提供了就業平臺。
“以前我們在外面打工,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小家。經過政策的扶持,我們創辦了合作社,也創建了‘婦女之家’,現在我還要為‘婦女之家’這個‘大家’而奮斗。”李美珍說。
像李美珍一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來到城市生活,開啟新生活的搬遷群眾還有很多,而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建設,讓所有新市民們在社區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標。
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由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管理保障標準子體系、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標準子體系構成。采用現行國家標準176項、行業標準235項、貴州省地方標準30項,新制定黔西南州地方標準36項,標準化文件和內控標準文件14項。其中,基本公共服務子體系中包含了基本住房保障服務標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標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基本社會服務標準、基本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標準、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標準、社區治理標準、基層黨建與社會組織建設標準、服務與改進標準等10個方面的標準。同時,制定發布36項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州級地方標準,涵蓋基本住房、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衛生、監測預警等8個方面。
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圍繞新市民安置住房不動產權登記、新市民融入居住區物業管理、新市民“安居險”購買及服務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安置住房不動產權登記服務規范》《新市民居住區物業基本公共服務規范》等,確保新市民住有所居,居得安心。
在基本公共教育方面。圍繞教育資源保障、學生資助補助、師資力量配備、控輟保學服務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子女就學基本公共服務規范》《新市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補助規范》等,均衡教育資源,配齊配強師資力量,強化保障措施,確保新市民適齡子女應助盡助,應讀盡讀。
在基本醫療衛生方面。圍繞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規范》《新市民基本醫療、生育保險服務規范》,貫徹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要求,全面執行醫療保障制度,讓新市民“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看得起病”。
在基本社會服務和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圍繞最低生活保障、高齡津貼管理、孤困兒童管理、殯葬服務、殘疾人保障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申請城市低保服務規范》《新市民高齡津貼發放與服務規范》等七項服務規范,全面提升新市民基本社會服務和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確保新市民弱有所扶。
在基本社會保險服務、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方面。圍繞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勞動維權、養老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訓服務規范》《新市民就業創業服務規范》等,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就業創業服務,實現新市民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確保新市民老有所養。
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圍繞新市民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文體活動隊伍建設、文體服務提供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居住區基本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配置規范》《新市民居住區文化體育活動隊伍建設規范》《新市民居住區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規范》,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確保新市民樂居新家園,共享新生活。
社區治理方面。圍繞綜合治理、警務室管理、法律服務、矛盾糾紛調解、便民服務、社會組織服務、文明示范社區創建等方面提煉成功經驗,編制《新市民居住區綜治中心建設與管理規范》《新市民居住區警務室管理與服務規范》等,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為新市民提供平安、文明、和諧的居住環境。
為保障標準的實施,我州還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平臺包括建設1個州平臺、9個縣平臺、43個監測點平臺。主要由手機app、數據大屏、管理員界面等部分組成。主要開展新市民居住區就業、就學、就醫等落實7個方面、34項標準內容的監測預警。對新市民居住區配套及相應保障落實異常數據進行預警,線下相關機構處置及監督執行,線上線下聯動抓標準落實實施。
暖心服務保障 托起新市民穩穩的幸福
在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街道兩旁綠化帶里的花草樹木色彩斑斕,生機盎然。一棟棟褐墻灰瓦、花窗雕欄的房屋依勢而建,與環屋花園構成一幅精美的圖畫。
在晴隆縣三寶彝族鄉產業園區貴州建隆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搬遷群眾吳興龍手持電焊設備,正在焊接摩托車架,提起現在的生活,他內心充滿喜悅。
“有了穩定的工作,住上了新房子,孩子上學方便,我們上班也就在家門口,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吳興龍笑容滿面地說。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將阿妹戚托小鎮打造為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區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扶貧示范小鎮,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配套教育園區、醫院、商業區、民宿酒店、產業園、菜園地、新市民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
“山區變景區,農民變市民”,從貧窮山村搬遷到最美小鎮,三寶彝族鄉涅槃重生,成為黔西南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生動縮影。
“出門公交坐起走、醫院開在家門口、學校辦在社區頭、百貨超市樣樣有……”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實現了基本教育服務實現全覆蓋、基本醫療服務實現全覆蓋、基本就業保障實現新提質、基本居住保障實現全覆蓋、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全覆蓋、社區配套設施實現全覆蓋、社區自治服務實現全覆蓋。
截至目前,全州36個新市民居住區中,21個新市民安置區有物業服務企業為搬遷新市民做物業服務,在全州新市民居住區完成新建、改擴建幼兒園、小學、中學74所配備教師5221名,提供學位近7萬個,保障了易地搬遷安置點隨遷學生“全覆蓋、零門檻、無障礙、不落一人”順利入園入學。配建醫療衛生服務機構58所,配備醫務人員300余名,實現家庭醫生簽約100%。
在基本社會服務方面,規范、配套設立黨群服務、兒童活動、老年服務中心和社工等中心(站),并提供社工志愿服務、兒童臨時照料、老年人休閑娛樂等服務。將符合條件的5萬余新市民全部納入城市低保進行兜底保障,全面提升新市民基本社會服務質量,確保新市民弱有所扶。
創新實施“就業險”,為新市民就業提供保障,實現就業動態雙清零。截至目前,全州共為17.85萬新市民勞動力購買就業險,累計賠付4858人1063.32萬元。全州新市民居住區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全州現有新市民勞動力7.19萬戶17.98萬人,已就業7.19萬戶17.14萬人,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和“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總體目標。
如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扎實推動,配套管服設施更加完善,就業保障更加有力,政策落實更加到位,有效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積極推進了新市民盡快融入新家園,新市民社區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提升。通過各項標準實施,各新市民居住區對服務設施、人員、機構開展梳理排查,以標準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按標準進行“地域整合、空間整合、人員整合”,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公共滿意度全面提升。
2023年2月,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計劃”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項試點工作順利通過考核評估,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被作為典型案例寫入國家發改委工作指引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0)》,獲國家、省督查激勵,獲“優秀改革試點”表彰,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被寫入國家指導性文件。
在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的推動下,我州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更加規范,落實更加精準,保障更加有力,試點建設堅守以民為本的初心,訪民情、聽民聲、聚民意、惠民生,將民之所需所盼和所想所愿一點一點地辦好,一步一步地解決好,進一步增進了民生福祉,提升了群眾幸福感。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楊朝敏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