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
“新市民計劃”托起搬遷群眾穩穩幸福
——黔西南州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
“十三五”期間,黔西南州規劃實施并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3.85萬人,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在全國排名第二、貴州省排名第一。在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后續扶持工作中,黔西南州不斷建立完善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實現了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主,搬出了“新市民”,實施區域化搬遷,搬出了新天地,新市民計劃的實施,更是讓搬遷群眾過上了新生活。
搬遷進城過上新生活
“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顧著家。”這是灑金新市民居住區繡娘們的一句順口溜,也是蘇仲美目前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
“現在成為了一名繡娘,感覺生活得很幸福,以前不止一次地想過,如果能夠從偏遠落后的小山村搬到生活方便的城鎮里面去,那該有多好。但盼著想著,我們全家就真的搬進了灑金新市民居住區。其實這一切,都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得益于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關懷。”提起現在的幸福生活,蘇仲美忘不了黨的好政策。
2017年12月,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不斷實施推進中,蘇仲美一家從興義市滄江鄉小米村搬入灑金街道南興社區,成為灑金新市民居住區的新市民。
“以前在山區,丈夫長期臥病在床,看病買藥非常困難,而且子女上學也不方便,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我身上,實在有些喘不過氣來。”蘇仲美感嘆道。
自搬遷到城鎮以后,隨著醫保制度的完善,丈夫看病問題很大程度得到了解決,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學,而讓蘇仲美更為驚喜的是,社區里成立了繡娘合作社,在社區的關心幫助下,她成為了合作社里的一名繡娘,就業問題得到了解決。目前,蘇仲美每月工資收入有3000多元,真正實現了“養活自己顧著家”。
在黔西南,像蘇仲美一樣的搬遷群眾還有很多。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黔西南州建設了“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產業配套、生態宜居”的36個新市民小區,對搬遷群眾實行城鎮化安置;針對普安、晴隆、冊亨、望謨縣城集中安置條件先天不足的實際,在州府所在地興義市及義龍新區,建設6個新市民居住區,對搬遷群眾實施跨區域搬遷。
從山區搬到城鎮,從農民到市民,不僅僅是身份的變化,更是一種文化意識、社會角色的轉變,一種觀念和生存方式的轉變。新市民在新家園努力奮斗著,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的生活。
后續扶持托起穩穩的幸福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社會系統重建工程,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黔西南州精準貫徹“五個一批”要求,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持續健全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以“五個體系”為統領的新市民計劃基本落成并取得階段性成效,有力推動搬遷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把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寫在群眾心坎上,譜寫著搬遷群眾美好生活新篇章。
在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街道兩旁綠化帶里的花草樹木色彩斑斕,生機盎然。一棟棟褐墻灰瓦、花窗雕欄的房屋依勢而建,與環屋花園構成一幅精美的圖畫。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將阿妹戚托小鎮打造為集新市民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區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扶貧示范小鎮,融居住區、產業園、商業區為一體,配套教育園區、醫院、商業區、民宿酒店、產業園、菜園地、新市民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
在晴隆建隆新能源汽車生產車間,搬遷群眾吳興龍手持電焊設備,正在焊接摩托車架,另一邊的生產線上,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裝配、質檢等工序,他們身后是一排排剛下線的新能源摩托車、新能源三輪車。
“以前到處干零活,收入不穩定,搬遷到居住區后,在政府的推薦下,我來到公司工作,終于可以穩定下來,不用東奔西跑了。”吳興龍說。
有了穩定的工作,住上了新房子,搬遷后的吳興龍對各方面都非常滿意。“孩子上學方便,我們上班也就在家門口,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吳興龍笑容滿面地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重點。黔西南州以新市民和建檔立卡低收入勞動力為主要對象,實施勞務輸出、園區產業、繡娘培訓、壩區產業、旅游扶貧、公共服務“六大就業計劃”,實現戶均就業2.3人,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同時,發展農業產業,覆蓋帶動10萬貧困群眾增收,依托興義灑金工業園、義龍紅星藥業園、興仁薏仁小鎮、安龍蘑菇小鎮、貞豐糯食小鎮、普安茶源小鎮等配套特色產業集群,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安居樂業。
政策“套餐”讓幸福再升級
黔西南州創新實施新市民計劃,將新市民計劃內容規范為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為搬遷群眾“量身定做”惠民政策“套餐”,制定了36項地方標準。
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編制了《新市民安置住房不動產權登記服務規范》《新市民居住區物業基本公共服務規范》《新市民安居險服務規范》,確保新市民住有所居,居得安心。
在基本公共教育全面配套方面編制了《新市民子女就學基本公共服務規范》《新市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補助規范》《新市民就讀學校師資配備規范》《新市民子女“控輟保學”基本公共服務規范》,均衡教育資源,配齊配強師資力量,確保新市民適齡子女應助盡助,應讀盡讀。
在基本醫療衛生全面配套方面編制了《新市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規范》《新市民基本醫療、生育保險服務規范》,讓新市民“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看得起病”。
在基本社會服務有效銜接落實方面編制了《新市民申請城市低保服務規范》《新市民高齡津貼發放與服務規范》《新市民孤困兒童管理與服務規范》《新市民普惠殯葬服務規范》《新市民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服務規范》《新市民居住區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服務規范》《新市民殘疾人大學生教育資助基本公共服務規范》,全面提升新市民基本社會服務和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確保新市民弱有所扶。
在就業創業服務方面編制了《新市民職業技能培訓服務規范》《新市民就業創業服務規范》《新市民就業險設置及服務規范》《新市民居住區勞動維權機構設置與服務規范》《新市民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服務規范》,實現新市民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在基本公共文化配套方面編制了《新市民居住區基本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配置規范》《新市民居住區文化體育活動隊伍建設規范》《新市民居住區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規范》,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確保新市民樂居新家園、共享新生活。
在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過程中,建立了新市民居住證、“農低保”轉“城低保”、新市民住房公積金、新市民居住區專項維修基金、新市民就業保障、教育醫療扶貧工作、新市民“就業險”、新市民“安居險”“群眾扶助金”、遷出地林地運營、新市民居住區社會治理、新市民社區黨建工作12項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保障制度,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搬進新家、當上新市民,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務、同等市民待遇……一系列“量身定做”惠民政策“套餐”,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幸福感”滿滿。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楊朝敏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