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近年來,黔西南州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大力發揚新時期“忠于使命、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一手抓綠色發展,一手抓經濟發展,著力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彰顯金山銀山的“價值”,不斷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讓人民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空間格局綠色化。綠色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方面面,并與生產力布局、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制度體制緊密相關,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變革。近年來,黔西南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生態產業發展戰略,圍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通過實施“凈土生財”工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嚴控農業面源污染。建成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藥材、薏仁米等6大特色種植產業481萬畝,林下菌藥種植22.4萬畝,建成蔬菜育苗能力30萬株以上集約化育苗基地24個、100畝以上相對集中規模化、生態化栽培示范蔬菜基地5.25萬畝,全州省級現代高效農業園區達53個,入駐園區企業累計522家,完成投資137億元,實現總產值251億元,銷售收入約175億元。走出了一條生態、高效、富民的喀斯特山地特色農業發展新路子,形成“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生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
生產方式綠色化。綠色的生產方式,既是人民長久的美好期盼,也是現實環境的迫切需求。近年來,黔西南州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機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通過實施“青山蓄財”工程,大力實施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林業生態工程,大力發展經果林、經濟林等山地特色產業,全州共完成各類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營造林419.7萬畝,實施森林撫育36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61.17%、面積達1542萬畝。同時,按“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理念,促進產業與生態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培育生態產業,實現了從“綠色復蘇”到“綠色發展”的轉變。
生態文明制度化。近年來,黔西南州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先后出臺20余項配套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了全州生態環境建設目標任務,完善了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在制度保障下,通過實施“碧水納財”工程,加快發展礦泉水、水療養等涉水產業,全州主要河流和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全州自然保護地面積120.8萬畝,濕地保護面積29.5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64.5%,居全省第一。
生態治理持續化。我州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央、省委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全面整改,完成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退捕禁捕、萬峰湖綜合執法治理、“兩江一河”等重要區域綜合治理。通過實施“藍天添財”工程,加快發展生態養生、健康養老等產業,加大重點企業環境污染治理,對企業生產排放實行24小時環保在線監控,全州空氣質量優良率長期保持在100%,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黔西南·中國四季康養之都”稱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書寫了天藍、地綠、水清的黔西南環保答卷。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龍啟兵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