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龍強勢起航筑就新型工業新高地
近年來,義龍新區始終按照全州改革發展“試驗田”戰略定位,聚集“新材料產業集聚區”首位產業發展規劃,精準定位、精心布局、精細管理、精誠服務,以建成國家級高新區為根本目標,推動龍頭工業企業強勢崛起,筑就新型工業新高地。
精準定位 推進三個目標
黔西南循環經濟創新實驗區。加快推進生產體系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向轉型,以“兩山”發展理念為前提和基礎,注重打造區域循環經濟,謀劃一批特色循環經濟產業和項目,延伸資源高效利用產業鏈,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與生態環境有效保護“雙贏”。將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作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核心內生動力,打造黔西南循環經濟創新實驗區,走出一條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黔桂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緊跟國家產業升級步伐,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新變化,加快承接平臺和要素保障機制建設,持續培育優強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補齊行業短板,搶抓戰略機遇,在先進制造業、大數據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形成發展新動能,以新型工業引領經濟結構調整,打造黔桂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向國家層面的戰略和產業需求,緊扣質量之本、鼓足科技之勁、敞開開放之門,打造科技研發和高新產業主戰場。聚焦新動能、新活力、新優勢,強化要素支撐,全面創建產業突出、要素集聚、氛圍活躍、服務高效、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產城融合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精心布局 建成四個園區
新材料龍頭產業園區。在新橋、德臥、龍廣三鎮交界處,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積極打造以鋰離子電池為切入點的新材料產業園區。
生態載能產業集聚園區。在鄭屯魯屯萬屯三鎮核心區規劃31.6平方公里土地建設生態載能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能源、鋼鐵、鐵合金、水泥建材、資源回收利用等產業。
大數據產業信息園區。全面打造大數據產業園區,為大數據產業奠定了堅實發展基礎。
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園區。以頂效街道紅星工業區為核心,規劃用地13.64平方公里,大力發展民族醫藥產業,建設集民族醫藥、醫療服務和康養產業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集群。
精細管理 落實“兩山”理論
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厚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底色,實現生態建設與新型工業發展雙促進出新績,落實產業低碳要求,強綠色發展。圍繞一個園區、一個主導產業、一個行業領軍型企業的發展思路,狠抓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目前,引進固鑫新材料等15家新材料企業入駐新材料產業園,聚集日均消耗1200噸垃圾焚燒發電的粵豐環保、100萬噸廢鋼循環利用聚鑫工貿、120萬噸廢紙循環利用鵬昇紙業等資源循環利用型環保企業,初步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
深入開展全區企業降污降碳整改,通過安裝抽煙、收煙系統、環保布袋、增壓風機基礎等措施不斷提升生產防污工藝,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顆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截至目前,完成對碳排放量大的20余家企業的技改工作,逐步形成綠色生產態勢,有力改善新區生態環境質量。
精誠服務 抓好扶強助微
增強創新主體,鎖定龍頭企業,全力支持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以點帶面加大創新投入,持續提升園區整體創新水平,充分用好東西部對口援助機遇,積極與援助地區的科技型企業對接協調,采用“異地孵化+本地加速”模式,形成“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孵化示范、產業轉化”鏈條,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提升企業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和在國際的影響力。
加大政策扶持,對園區內科技創新水平較高、技術引領較好、生態環保領先的企業,給予三年期零租金、零稅費等扶持政策,為科技創新和高新企業提供人才培訓、市場拓展、企業管理、項目申報等服務,不斷提高園區產業科技創新實力和專業化、個性化服務能力,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制定支持“雙創”深入發展政策措施。
深化園區服務,合理利用零散土地空間,通過搭建公共服務設施和平臺提高各園區土地共享程度,有效促進產業融合,科學規劃建設專家公寓、人才社區、醫療康復中心、科研平臺、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金融機構等社會化公共服務設施,為引進人才、園區員工、本地居民、易地搬遷新市民提供舒適便利的工作生活環境。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通訊員 韋貞云
頻道推薦
平臺矩陣
會員登陸




共有0條評論